阿拉成什么意思?
“阿拉成”是汉语中一个古老的词,最早出现于宋元时期,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。关于其本义,学界目前尚没有定论,目前比较主流的解释有二: 一是来自蒙古语alahasar(指“黄铜”),由阿拉伯语alāhazra转为汉语的“阿剌哈苏儿”或“阿拉哈苏儿”,再转为“阿拉成大”“阿拉成”;
二是来自古波斯语alaghšir(意为“非常美丽”),由拉丁文alaggar、阿拉伯语العلغر الأشرة al-‘ughrà’uš-shirà转为波斯语alaghar、突厥语ałaqçeşür、汉语的“阿拉恰什儿”“阿拉切什儿”“阿拉洽赤儿”“阿拉查赤儿”,再到“阿拉成”。
目前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解释,因为从“阿拉洽赤儿”到“阿拉成”的过程与西域各民族使用突厥语和汉语的时间顺序基本相符。同时需要说明的是,虽然“阿拉成”这个词如今在汉语里似乎已经被泛化,但它的原始含义实际上是指一种颜色——乌尔都语为abr jauhar(红宝石色/红紫色),阿拉伯语为abr aj̲h̲w̲r (∻َـْجُُّوْهُّ)(朱红色),俄语为černé v́ud́(深红色),德语为karmin(橙黄色)等等,可见它原意指的是一种浓重的赤橙色。
不过,由于“阿拉成”是一个具有浓郁中亚色彩的单词,因此在南宋时期的汉文文献中还有另一个意思:产自今伊朗西南部与阿富汗东部地区的青金石,也就是古波斯语中的“argīšir”(暗蓝色/黑蓝色),阿拉伯语的“arbūǰǧīs̲h̲w̲r ”(黑头色)等。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在,如英语的“carmine”(胭脂红)和法语的“carmin”(红颜料)。
阿拉,读作:ā lā,汉语词语。多用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方言中,意思相当于普通话的“我们”。出自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寄题》:“所以,倘有人提起较为生疏的字面,大抵是受了它的骗的。日本文也一样。能够不为所惑的,除了我,还有一个江口尊德,但提起‘阿拉’来,却不在此例。”
“阿拉”在上海话中被使用了几十年,但其确切来源,仍莫衷一是。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以下三种:
一是上海话的本地演化一说。该说认为“阿拉”是从“我伲”中演化出来的。
二是宁波话、绍兴话的“移民带入”说。“阿拉”一词流行于江浙沿海地带。在现代吴语中除了上海方言出现“阿拉”外,紧邻的南汇、宁波、绍兴、嵊县、新昌等地方的方言也都出现“阿拉”或与“阿拉”发音相近的说法。从历史上看,近代以来,由于上海的不断发展、繁荣以及经济中心地位的不断巩固和强化,外来人口大量增多,特别是宁波人和绍兴人大量集中迁移到上海。方言学者认为,“我”在吴语区有几种称呼,如“涯”(温州)、“伊”(湖州)、“我”(上海),而“阿拉”,则主要来自江浙沿海的宁波绍兴一带。从人口迁移数量来说,外来人口中的江浙沿海宁波、绍兴人的比例最大。于是,随着大批宁波人绍兴人的移民进入上海,他们在融入上海本地社会过程中,必然会在语言上与当地本土居民进行一番拉锯战,而外来人口在数量上的优势则使他们更易于取胜。
三是日语音译一说。认为日本近代新词anata的发音传入,影响产生“阿拉”,再扩展为“阿拉”(意为“我们”)。据考,这一近代新词来自江户日本语“anata”,是对熟人的称呼。随着中日的交往和日语中“anata”的外来,在近代上海,汉语中产生了译名“阿拉”,并由此进一步引申产生“阿拉”(我们)。